一場“闊別十年,再赴藏區”的旅行之后,有家學校讓我去講講單人面對青藏高原的勇氣問題,出版社問我能不能寫本描述如何克服艱難險阻的書。這使我忽然意識到,在我看來很簡單的旅行,在有的人眼中卻是異常艱難。為什么會這樣呢?我試圖找到問題的根源。
首先談談我的自駕游
在過去的20多年里,我開著各種各樣的車,到處瞎溜達,看過我的游記的人都會注意到,記錄中有兩個特點:1,很少把每天跑多少公里作為重點,更不會把一日千里、披星戴月地狂奔當成一種自豪;2,很少把如何住宿、如何吃飯當成重點,更不會像記流水賬那樣記載旅行中的每一天。
因為,我所理解的旅行,是一個求見識、尋感受的過程。
旅行中的吃喝拉撒睡都是很個人化的東西,每個人對這些都會有自己的見解與追求,不必千篇一律。而旅行中所獲得的見識與感受,才是非常值得與大家分享的東西。但是,在旅行中如果過分注重行駛里程就會導致來去匆匆,無法踏踏實實地尋求知識,獲取感受。走馬觀花都只能算做膚淺地一瞥,何況跑馬觀花?
我曾在新疆遇到兩對兒已經退休的夫婦,4個人在一輛陳舊富康的伴隨下,漫游四海,沒有目的地,走到哪都無所謂,看見適宜的地方就停下來住上幾個月。當我們在布爾津的一家小旅館相遇時,他們已經離開北京一年多了,期間有幾次兒女利用假期飛過來探望一下。事實上,這種旅行才是我最喜歡的。
有人可能會撇嘴:我也喜歡,但時間從哪來?對于距離退休還極為遙遠的人們來說,時間往往是制約你駕車出門的因素之一。這玩意兒無法一概而論,每個人都有自身的狀況。我只能說一句最俗的話: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,只要你肯擠,總會有的。很多時候,就看你舍得不舍得了。我7次進藏,有4次都是把收入很豐厚的合同扔給了對方,義無反顧地坐進駕駛室,啟動發動機,朝著西藏開拔。
拋棄大筆的收入,換來感受頗深的西藏行,我覺得很值。我壓根就沒想過趁著年輕先賺錢,賺到錢之后再去旅行,請記住,20歲時有20歲的心情,60歲時有60歲的心情。賺錢永遠沒有盡頭,因為人的欲望會與時俱進,與日俱增。我會隨時提醒自己適可而止,我會在工作一段之后告訴自己:該出發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