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4道拐在貴州
很早以前看過一張照片:一條盤山公路曲曲折折,盤旋著爬上一座山。這張照片很出名,很早就成為了滇緬公路或史迪威公路的標志,人稱24拐。
于是,有人開始尋找,這段看上去很有藝術美感的公路,究竟在云南什么地方。為什么認定在云南呢?因為無論是滇緬公路,還是史迪威公路,在我國境內只有云南有,到了昆明就是終點了,往外走,它們都有一部分在緬甸或印度,但那邊的山沒有如此陡峭的,而云南境內的盤山公路特別多,別說24拐了,48拐、96拐都不在話下。
可找了許多年,也沒人找到,以至于有人懷疑,也許是戰后這段路因為改道而消失了。因為滇緬公路后來確實改成了320國道,有些路段已經不是當年的路段了。
直到有一天,昆明的一位孜孜不倦、研究滇西抗戰的人:戈叔亞先生,終于找到了。原來24拐不在云南,而是在貴州,在貴州的晴隆縣,也就是說,24拐與滇緬公路或史迪威公路無關。
真相大白是件好事。歷史就得這樣去寫,用老老實實的態度去寫,該什么樣就是什么樣,不應該被后人出于某種目的,進行調整,進行修改。
我在拆車坊時,曾要求撰稿人員,如實記錄在拆車過程中,所看到的一切,無需發表評論。因為,如果看到防撞杠很薄,就認定這車不安全,是很幼稚的。汽車是個系統工程,單獨的一兩個部件,不能代表整體性能。而了解其中內涵的,唯有設計人員。媒體僅憑看一眼,就發表斷言,實在是不靠譜,也容易產生誤導作用。有鑒于此,我在拆車坊開設了一個專欄:廠家聲音,邀請廠家設計人員來到拆車坊,講解設計理念。從我們看不到的內部,解析這款車。
戈先生如實記錄了他的發現,想不到,居然引起一點兒震動。有人質問:難不成你想抹殺云南人民奮勇抗戰的光輝?還有人質問:云南這種盤山路多得是,隨便拿來一個,都不遜于貴州的這個24拐。
雞同鴨講是永遠也講不清楚的。有些人的邏輯總是很奇怪。
我真是搞不懂,戈先生還原歷史,怎么就成了抹殺抗戰光輝了?我更搞不懂,云南盤山公路多的是不假,但人家考證的是這張照片展示的地方究竟在哪里。
晴隆縣正好處于貴陽到昆明的途中,順路一覽,是必須的。晴隆縣城不大,一條主干道貫穿縣城,不用說,這就是昔日昆明到貴陽的公路。
雖然這條路不是滇緬公路,但戰略物資運到昆明后,還需要繼續往重慶方向運輸,所以,這條公路在抗戰時期的價值,與滇緬公路其實是一樣的。眼下,在縣城里的這一段,被命名為抗戰路。
晴隆縣城位于一座山的頂部,出了縣城,就該下山了,24道拐就出現在這里。
盤山公路很常見,但24道拐的獨特之處在于多個彎道整齊排列,造型優美。
縣城出口處,有個小小的路口,從這一直去,就能來到24道拐對面的山坡上,將整個24拐一覽無余。遺憾的是,我途經晴隆那天,一直下著細雨,山間霧氣騰騰,能見度在百米左右,無法看到24拐的全景。這里,只好轉載一張網絡圖片,以示地形。
這段路的路面依舊是砂石路,很好,如果改成柏油路就糟了,這么做,能夠徹底保留一段歷史,非常好。
雖然彎多、彎急、直線短,但路面較寬,坡度不大,正常駕駛沒有絲毫的難度,反而很有樂趣,因為,如此之多的彎道,正適合玩漂移。
早年間在場地玩車時,曾與伙伴爭論,過彎時到底是前驅車有優勢,還是后驅車有優勢,事實上,后驅車雖然控制起來更直接,但最近20多年來,市場上的汽車絕大多數都是前驅車,前驅車已經占了絕對優勢,海馬S7就是前驅車,看到24拐這段路上很安靜,玩心大發,折騰起來。開前驅車玩漂移,需要在直道上先加速,盡可能加的大一些,入彎時,收油門的瞬間一打輪,車尾自然飄然而過。我是中午抵達晴隆的,午飯后在24拐玩到下午3點,來回折騰了不知多少圈,仍然興致勃勃,幸虧車上沒有乘客,否則的話,早就被搖的七葷八素,趴在路邊嘔吐了。
順便說一句,玩漂移僅僅是為了好玩,如果真要競速,這種開法不合適。您注意看,真正的比賽,沒有哪位車手是以漂移過彎的,因為漂移只是好看,速度丟失較多。
有人說,現在24拐只剩下23拐了,我仔細數了一遍,如果把經過烈士陵園之后的那個小彎算上,確實是24個,但那個彎與隨后的那些180度彎道相比,實在有些勉強。
看來海馬S7挺結實,被我蹂躪了半天,車子相安無事,離開晴隆,來到高速公路上,繼續西行。與我國絕大多數高速公路“戒備森嚴”不同,四川、云南有些地方的高速公路,不僅有擺攤賣水果的,還有擺攤賣米飯餃子面條的,當然,這些攤販都集中在服務區和收費站附近。
云南省與貴州省的交界處,是一座關口,叫勝景關。這是昔日茶馬古道上的一道關隘,素有云南東大門之稱。從這開始,我進入了云南。
再往前走,就該是昆明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