稻田上的飛機制造廠
從瑞麗往西,沿著321省道走30公里,來到一個叫雷允的村子,再往北走1.5公里,在一個當地人稱其為“果園”的地方,看見了雷允飛機制造廠遺址的牌子。也就是說,在抗戰時期,這里曾有過一家飛機制造廠。
雷允飛機制造廠原來叫中央杭州飛機制造廠,1938年從杭州遷到這里,這家工廠的骨干力量和機器設備均來自美國,實際上,這家工廠是中美合資的工廠。工廠1939年7月投產后,不僅能組裝戰斗機,還能為飛虎隊和英國駐緬甸的皇家空軍維修飛機,蔣介石的專機也曾在這里維修過。這家工廠最多的時候,擁有2929名員工。在1942年3月,由于日軍占領緬甸,工廠被迫撤離。在不到3年的時間里,共組裝戰斗機112架。
在騰沖的紀念館里看到一張圖紙,發現這家工廠的規模很大,有巨大的廠房和跑道,周圍還有居住區、醫院,等等。曾看過一份資料,說這里的醫院水準很高,醫療器材都是當時最先進的。雖然工廠只有2000余人,可醫護人員就高達100多人,除了為工廠服務,也為周圍的村民看病。
但是,隨著工廠撤退,所有建筑都被毀了。廠房蕩然無存,跑道變成了路與農田。
雷允飛機制造廠遺址
雷允飛機制造廠遺址
附近山頭上的航標燈塔
附近山頭上的航標燈塔
這里是昔日的廠房之一
昔日的跑道
另一條跑道位于弄島
沿途的民居
戶撒刀非常多見,可惜不敢買。
緬甸過來的汽車
站在滇緬公路出境的地方
這些年,瑞麗很出名,但在歷史上,中緬口岸不在瑞麗,而在畹町。畹町在瑞麗的東面,兩地相距25公里。畹町背后有山,進入緬甸后沒多遠也是山,兩國的國境線靠一條很窄的小河劃分,所以,畹町的地形不如瑞麗那么開闊,口岸處與想象當中的國界相差甚遠,很像是村與村之間的一座小橋。也許正是因為這個原因,在經濟開發時代,在瑞麗建設了等級更高的口岸,經濟交流的重點隨之移走,畹町成了一個安靜的小鎮。
畹町街景
畹町口岸處的橋
抗戰時期的物資從這運進中國
如此窄的河流就是中緬界河
當年日本人肯定沒遵守這個要求
這個今天非常安靜的小鎮,在抗戰時期卻熱鬧非凡。滇緬公路于1938年建成后,大批物資從這里運往昆明,一輛輛卡車滿載貨物,日夜不停地奔跑著。在畹町背后的山上,有一座建于2005年的“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抗日紀念碑”,紀念內容相同的碑,在昆明西山上還有一座。當年,滇緬公路建成后,司機與汽車維修人員奇缺,于是,政府向南洋華僑領袖陳嘉庚求助,在陳嘉庚的號召下,3192名南洋華僑,組成了“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抗戰服務團”,為戰略物資的運輸,做出了巨大的貢獻,其中,有1000余人犧牲,戰后,1000余人留在了云南,1000余人返回僑居國。畹町的這座紀念碑,是南洋機工的后代、恒昌國際集團公司董事長林曉昌先生,捐資350萬元所建立的。
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抗日紀念碑
陳嘉庚先生塑像
站在紀念碑前可以俯瞰整個畹町及對面的緬甸
畹町的建筑都是傣族風格
五顏六色的建筑看上去挺好看
這件民國建筑實實在在就是當時的建筑
當時的畹町是中國與世界來往的唯一地面通道
在南洋機工中,甚至有一位女性,叫李月美,1939年,21歲的她,瞞著父母,女扮男裝,參加了服務團,駕駛卡車行駛在滇緬公路上,直到1940年負傷住院,才被人發現她是女兒身。隨后,她被安排在了醫院擔任護士。
畹町口岸雖然只是一座很小的橋,可這里卻是貨真價實的滇緬公路的出境處,也是史迪威公路與滇緬公路的匯合處之一。滇緬公路是1937年龍云向蔣介石提議,1938年建成的,基本上完全靠人力,8個月就建好了,創造了奇跡。更為奇跡的是,剛剛建好沒多久,中國東部就完全被日軍封鎖,這條路隨即成為中國與世界溝通的唯一一條地面通道,龍云的預見能力真是超強(下圖中藍線為滇緬公路)。
滇緬公路用了3年,1942年緬甸和滇西被日軍占領,公路運輸中斷。隨著1943年中國駐印軍和美軍聯手進攻緬甸,美國工兵部隊開始修建中印公路(下圖中紅線),這條路從印度的雷多開始,在緬甸的密支那分為2條路,一條往西,直接前往騰沖,另一條往南,經過八莫、南坎,在畹町與滇緬公路匯合。1945年中印公路開通后,蔣介石將其命名為史迪威公路。
滇緬公路與史迪威公路示意圖
美軍運輸車隊沿史迪威公路從印度前往昆明
關于滇緬公路的里程,我一直沒有搞懂,在多數資料里,說滇緬公路起于昆明,終于臘戍,全長1453公里,其中,中國段是昆明到畹町,全長850公里,緬甸段是口岸到臘戍,全長603公里。另外的一些書里,對滇緬公路中國段的長度,有959公里和825公里兩種描述,我在320國道上實際看到的里程碑,到畹町口岸處是811公里(起點以昆明西站立交為準)。另外,從地圖上分析,緬甸境內的口岸到臘戍,大約為170-180公里之間,不知道603公里的說法從何而來。
1月20日,中國遠征軍收復畹町,跨出國門,27日,遠征軍與駐印軍在畹町西南方向10余公里處的緬甸小村:芒友會師。
遠征軍與駐印軍在緬甸芒友會師(美國通信兵拍攝 摘自《國家記憶》)
駐印軍士兵向遠征軍士兵展示鋼盔(美國通信兵拍攝 摘自《國家記憶》)
裝備精良、供應充足的駐印軍士兵歡慶勝利(美國通信兵拍攝 摘自《國家記憶》)
駐印軍士兵進入緬甸仰光中國城(美國通信兵拍攝 摘自《國家記憶》)
那時候的中國與美國,是并肩作戰的盟友,見面時伸出大拇指:“頂好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