龍陵城里的戰爭遺跡
龍陵縣城的老街,基本上還保持著歷史上的原貌,這一帶有3個地方值得看:市中心的龍陵抗戰紀念廣場、老街上的慰安所、白塔社區南側的日軍司令部。龍陵抗戰紀念廣場位于龍山路,現在屬于市中心范圍,在當年是縣城的東門外,滇緬公路在這里進入龍陵城,日軍在路旁修建了碉堡,叫東卡,其中有個碉堡保存下來。1944年11月3日11時,中國遠征軍司令長官部在東卡召開慶捷大會,宣告龍陵光復,并升起中、美兩國國旗。新中國成立后,這一帶成為公路客運站,前幾年,拆除了周圍的房屋,變成了一個廣場,并修建了紀念館。
以中、美兩國國旗為先導,遠征軍進入龍陵。 (美國通信兵拍攝,摘自《國家記憶》)
遠征軍在東卡,舉行了升旗禮。(美國通信兵拍攝,摘自《國家記憶》)
龍陵抗戰紀念廣場。
紀念廣場昔日為東卡,碉堡仍在。
紀念廣場上的紀念館。
1935年的《重修惠通橋碑記》。
縣城西北側有個村落,叫白塔村,路上有家白塔小學,學校后身是個山坡,山坡上有個趙氏宗祠,是當地趙姓一族的祠堂。1942年56師團來到龍陵,將此處作為駐軍司令部,遠征軍反攻時,56師團的師團長松山佑三中將也曾來此臨陣指揮。眼下,趙氏祠堂已經被重修,我到的這天,沒有開門。不知道里面狀況如何。
松山守軍在全軍覆沒前夕,奉命出逃匯報情況的木下昌巳中尉,在戰后來到滇西十余次,他一直試圖在松山為1250個戰死的日軍修建一座“慰靈碑”,當然始終未能如愿。也許是真的懺悔,也許是為了聯絡感情,趙氏祠堂前面的白塔小學,就是木下昌巳捐資修建的,被稱為“贖罪”學校。不過,我來到這里時,看見學校的牌子已經沒了,變成了一個公司。
縣城西北側的白塔村。
趙氏祠堂,曾為日軍司令部。
祠堂前面的白色建筑(最右側),是侵華日軍木下昌巳捐建的白塔小學。
日軍在龍陵的慰安所
日軍在占領龍陵期間,開設了3個慰安所,其中,第一個建立的慰安所設在當時的段氏宗祠,但有人告訴我,那建筑早就沒了,所在地已經變成了武警駐地。還有一個在白塔村,據說,白塔村慰安所的房屋至今還在,是一棟200平方米的房子,明顯特征是二樓右側有個方洞,是射擊孔。圍著白塔村轉了兩圈,也沒看見哪個房子的二樓有方洞,又不敢隨意打探,畢竟是個日軍的慰安所,怕惹人家不高興,回頭再揍我一頓。
第3個慰安所在老城區的中心,位于一條叫董家溝的小巷內,當時是一戶姓董人家的住宅,由于面積大,建筑精美,日軍來了以后將其占領,開設了龍陵城第2個慰安所。日本投降后,因為此院做過慰安所,主人不愿意繼續居住,一直荒廢著,到了2005年,董家人將此院無償捐給政府,龍陵縣文管所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,恢復了原貌,辟為“侵華日軍滇西慰安婦制度罪行展覽館”,目前已經免費開放。
位于縣城中心董家溝28號的董家大院。
董家大院在日軍占領期間,被辟為龍陵城內的第二個慰安所。
2005年,董家人將此院無償捐給政府,文物部門按原狀修復。
進門處張貼著慰安所規定:士兵每次2元,限時30分鐘。
慰安所有醫務人員,負責慰安婦的醫療工作。
為慰安婦檢查身體的器材。
慰安所內,一樓有2間接待間,二樓有6間接待間。
整個滇西,日軍設有30多個慰安所,慰安婦800余人,其中500人來源于本地。
日軍士兵與慰安婦。
士兵們急切地聚集在慰安所前。
軍人來到慰安所需要購票,士兵每次2元,軍官每次5元。
展品之一:慰安所提供的安全套,稱之為“突擊”。
展品之一:硫磺圈,據說性交時套在生殖器上,以獲取快感。
2003年,曾在龍陵當慰安婦的朝鮮人樸永心,來到龍陵縣董家溝28號指認。
軍隊中提供性服務,是日本軍隊在日俄戰爭中創造的。1931年,日本海軍首先在上海開設了4家慰安所,早期的慰安婦全部來自日本,這里面還有更為激進的組織叫“女子挺身隊”,后來,隨著戰火的蔓延,慰安婦里出現了朝鮮人、緬甸人,以及中國臺灣人。當日軍剛剛來到龍陵時,曾帶來幾個緬甸女子,其中還有一對夫婦,老公在門口發放慰安券,老婆在屋里慰安,真是不可思議。
最初,日軍盡量不用當地女子充當慰安婦,因為他們怕激起民憤,妨礙統治,后來變得無所顧忌了。甚至認為,用當地女子慰安,會激起士兵的占有欲,會激發斗志。
如今的人們,已經越來越意識到,稱“慰安婦”是不穩妥的,應該稱其為“性奴隸”,以便讓日本正視二戰期間的暴行。可是,當我寫到這里時,電視里傳出新聞:日本大阪市長橋下徹在19日表示:“安倍應作明確表態。日本正因為曾簽訂了《舊金山和平條約》,才不得不接受各國 ‘侵略戰爭’的定性”。針對慰安婦問題,橋下徹宣稱:“我只能這么說,日本也需要反省,但只把日本吊起來當沙包打是不公平的”。
咱們一直認為,通過8年的努力,終于打敗了日本,可實際上,日本并不服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