沿著烏蘇里江一路往南
告別烏蘇鎮,我們沿烏蘇里江一路南下,沿途經過了很多農場,都是50年前城市青年參加邊疆建設兵團時創建的。我曾認識一位老知青,他當年就在這一帶開拖拉機,農耕或收獲時節,每天早上駕車出發,筆直地往前開,中午停車,吃點兒東西,然后掉頭往回開,也就是說,一天只走了一個來回。耕地面積之大,由此可見。這些知青后來都回到了原籍,但他們把一生中最好的時光,留在了這里,深刻地記憶揮之不去,一路上,看到好幾輛北京牌照的汽車,都是昔日的知青,在孩子的陪伴下,故地重游。
這一帶水資源很充沛,土地肥沃,但由于在歷史上人跡罕至,被稱為“北大荒”。自從開墾之后,這里成為了中國的糧倉,途中曾見到一個中央直屬的糧食儲備庫。
北大荒土地肥沃,水流充沛,開墾后成為了糧食盛產地。
40多年前,幾十萬城市青年來到這里墾荒,如今成了農場。
我們沿烏蘇里江一直走到虎林市的虎頭鎮,才轉向西,直奔牡丹江。這一路上,途經了珍寶島與虎頭要塞。
在211省道69公里處,有個路口,寫著往東19公里是“公司亮子”,當走到19公里時,有個路口,左轉2公里,便是大名鼎鼎的珍寶島。所謂“公司亮子”,是因為這兒的山叫公司山,而亮子是捕魚的意思。在“公司亮子”確有一戶人家,不僅從事漁業,還提供漁家宴給旅人,家門口就豎著個界碑。
在211省道69公里處,可以看到這個牌子,往里走21公里便是珍寶島。
“公司亮子”有戶漁家,門前豎立著界碑。
有客人來就餐,便劃船到網箱里抄一兜魚。
珍寶島是一個南北長2000米,東西寬500米的無人島,因為形狀像元寶,故名珍寶島。1969年3月,我國邊防部隊在這個島上,與入侵的蘇軍爆發了3次戰斗。據公開的資料,我國邊防部隊斃傷蘇軍230余人(蘇方數字152人),毀傷坦克和裝甲車輛19輛;中國邊防部隊傷亡92人。至于為什么會爆發這場沖突,至今眾說紛紜。
不過,在戰斗中,一輛蘇軍坦克被擊中,癱瘓在江面上。蘇軍看到把受傷坦克拖回無望,用炮轟開冰層,讓坦克沉入江中。2個月后,我方用人力悄無聲息地把坦克從江中拖出,又派出工程兵修路,把坦克運到哈爾濱,并最終運到北京,陳列在軍事博物館里。
珍寶島事件后,我國在島上修筑了哨所。
前幾年,俄羅斯正式承認該島屬于中國,當地人稱為“百年首捷”。
這件事導致我國北方各大城市紛紛修筑防空洞,預防蘇聯人的轟炸,而北京地鐵一號線,正是這一時期的產物。事實上,地鐵一號線是備戰所需,它的任務是運送軍隊,至今西段有3站尚未開放。
虎頭要塞與二戰最后一仗
繼續往南,來到虎頭鎮,江邊有座關帝廟,門口有塊牌子寫著“東方第一廟”。虎頭在歷史上是赫哲人的地盤,能出現漢族人的廟宇,肯定與清朝有關。畢竟努爾哈赤非常推崇三國演義。
烏蘇里江邊的關帝廟。
關帝廟門前不遠,是位于江畔的界碑。
這一帶的烏蘇里江非常寬,江對面是俄羅斯。
據說,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最后一仗,就發生在虎頭鎮。目前在虎頭鎮,有個日軍要塞博物館,還有個第二次世界大戰終結地紀念園。
第二次世界大戰終結地紀念園。
之所以將虎頭認定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終結地,是由于,二戰尾聲時,蘇聯對日宣戰,并于1945年8月9日,開始進攻虎頭的日軍陣地,打到8月15日,才攻下其中的一個陣地,就在這一天,駐守日軍得知天皇宣布投降的消息,但他們砸碎了收音機,誓死與蘇軍作戰到底。兩軍一直打到8月26日,日本在此的守備隊共1387人,除53人生還外,全部被殲。
在昔日日軍工事旁,建起了博物館。
日軍為了遏制蘇軍的運輸線,在虎頭建設了重炮陣地。
大口徑的火炮購自法國,法國技師在虎頭安裝后與日軍合影。
博物館內展示的日軍炮彈。
日軍重炮陣地遺址。
博物館旁邊的地下,便是日軍的工事。
這件事讓我想起,日軍宣布投降后,有個奉命潛伏在菲律賓山區的士兵,一直打到70年代,才奉昔日長官的命令,向菲律賓政府投降。也就是說,他比日本政府多打了30年。毋庸置疑,日本人的頑強與堅韌,令人敬佩,中國要是有十分之一的人具備這種性格,估計俄國人和日本人根本不敢來。
探訪唐朝的附屬國
這一路上,雖然都是省道,但路況很好,車輛稀少,行駛起來很舒服。過了虎林市,開始有高速公路了,沿著它,很快就開到了牡丹江,我們即將告別黑龍江,進入吉林省。
鶴大高速東京城出口,出去后行車幾分鐘,便是渤海國遺址。
在臨近省界的地方,途經東京城,這里在唐朝時期,是唐朝的一個屬國:渤海國的都城,叫龍泉府。城市的南門,中央主干道,皇宮大門以及中軸線上的5進大殿遺址,保存完好。很有氣勢,且布局與北京明清時期的城池,基本一致。
首先看到的是城市南門,相當于北京的前門。
過南門后往里走,不遠處是昔日城中的寺院:興隆寺。
寺中的唐朝經幢,保存完好,堪稱珍貴。
沿著一條筆直的大街,來到皇宮門前。
渤海國是粟末靺鞨族人建立的,它的版圖是今天中國的東北以及烏蘇里江以東到大海,再加上朝鮮北部的一些地方,也就是說,這個國并不靠著渤海。它有3個首都,最早在今天吉林的敦化,然后搬到吉林的和龍,最后搬到眼下這個地方,這里在行政上屬于黑龍江省寧安市。
看資料介紹,渤海國存在了200多年,傳位15個王,但在現場的介紹牌子上,見到的卻是歷時900多年,也不知道哪個對。不過,在中國歷史上,屬國確實很多,周邊的一圈,從北邊的朝鮮,到東邊的菲律賓,再到南邊的越南,都是屬國,遺憾的是,到了清朝末期,一個個都沒了。
昔日的皇宮有5進大殿。
第一進大殿是個門,相當于北京紫禁城的太和門。
第二進大殿是正殿,相當于紫禁城的太和殿。
再往后還有3個殿,應該屬于后宮了。
現存的基座均為火山石砌成,這周圍有不少火山。
渤海國遺址南邊十幾公里的地方,是牡丹江被火山噴發阻礙之后,形成的鏡泊湖,阻礙之處構成了一個瀑布:吊水樓瀑布,它與黃果樹、壺口并稱中國三大瀑布(還有一種說法,加上廬山或長白山的瀑布,并稱四大瀑布)。但是,聞之最近瀑布水量很小,只有兩三米寬,便沒有進去看,畢竟鏡泊湖的門票不便宜。
火山噴發阻塞牡丹江,形成了鏡泊湖。
沿著高速公路,再往南,就該是吉林省了。我們與此次從漠河到三亞的第一個省份:黑龍江,就此告別。
下期:《中朝邊境印象 自駕車漠河到三亞之遼吉篇》..
具體內容敬請點擊下圖,即可進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