桓仁:古代的高句麗。
從延吉市往南,沿著202省道,一路上經過了龍井、和龍,在和龍,還看到了位于路邊的一座古城遺址,這座古城同樣是渤海國的一座都城:中京顯德府。但規模不如在牡丹江看的那座大,那座叫上京,中國歷史上有些王朝的都城,采用了五京制。
在和龍市的平崗,是渤海國中京顯德府的遺址。
202省道雖然名為省道,但路況很好,山區里的彎道處都很寬,駕車很舒適。說來也是,這條路是延吉前往長白山的,而長白山是旅游名山,周圍的路自然會做的好些。
延吉到長白山:202省道的路況很不錯。
途經二道白河,這里是距離長白山天池與瀑布最近的地方,本打算進去看看——長白山主要是這兩個景觀最出名,但看到小鎮喧鬧無比,各類工地弄的漫天塵土飛揚,立即失去了游覽的興致,同時考慮到價格不菲,于是駕車繼續前行。
二道白河昔日很寧靜,隨著旅游業發展,已經變得較為喧鬧。
過了二道白河,公路變成了201國道,路況比剛才的202省道差一些,但也還說得過去。一路上,基本都是長白山的林區,紅松隨處可見,景色不錯。這條路上,大的城市經過了2個,白山市和通化市,縣城與小鎮則途經數個,比如撫松縣,縣內基本整潔,有座人參博物館,本打算去看,可惜沒開門。
撫松縣的人參博物館。
途經桓仁縣時,這里屬于遼寧的本溪,本溪這一帶秋天最美,尤其是紅葉紅了的時候。此時是夏天,無最美的自然景色,但依舊停車看了高句麗在此的遺跡。高句麗是個略帶神秘感的古國,西漢時就有了,一直延續到唐朝,存在了差不多700年,最終被唐朝軍隊消滅。歷史上,隋煬帝和唐太宗,都曾發兵攻打過高句麗,但戰績不佳,尤其是唐太宗那次用兵,損失較大,李世民為了安撫人心,搬師回京,途經幽州時(今北京),建了座寺院以示慰藉。這座寺院現在還在,就是菜市口往南第一個紅綠燈再往西的法源寺。
高句麗先后有3個都城,桓仁縣五女山上的是第一座,在內地王朝的打擊下,高句麗向東遷移,將都城遷到了集安,再往后,又遷到了平壤。五女山上的這座都城位置很壯觀,山體巨大,山頂卻是平的,都城建在上面。上去看,幾乎得垂直地爬上一座山,很辛苦,但上面的景色很美。遺憾的是,那天晚上發現,儲存卡出了問題,在桓仁縣拍的照片,全部消失了,一張也沒留下。事實上,沿烏蘇里江行駛時,曾安營扎寨,但發現出發前剛買的照明燈失靈了,因而未拍成照片。那燈在前往額爾古納的路上只用了2次,第二個晚上就出了問題。由于燈是在某著名的購物網站買的,而那網站似乎具備完善的服務系統,于是要求修理或更換,很快接到回電,說已經超過7天,不管了。嗚呼,看來還是實體店靠譜,在數家實體店購買戶外器材,都能得到令人放心的保證,畢竟戶外器材不是日用品,不大可能購買之后很快發現問題。
在網上找到一張五女山的照片,借用一下。
高句麗先后有3個都城,桓仁、集安和平壤。
桓仁的博物館里,復原的高句麗房屋。
高句麗墓葬里的壁畫,畫的是神農。
從桓仁縣往東,半天車程可到鴨綠江畔的集安,這里有2座都城,一個在山上,一個在平原處,據說,高句麗的都城都由2座組成,一個是平原城,一個是山城。高句麗的墓地也很有特色,用石頭堆積而成,最大的一座在集安,猶如微型金字塔一般。
高句麗的都城由2座組成,一個在山上,一個在平原。
集安市區里,尚存平原城城墻。
集安將軍墳猶如金字塔。
高句麗滅亡后,整個民族究竟何去何從,中國、朝鮮、韓國各執一詞。按照我國學者的觀點,高句麗與渤海國的性質一樣,都是東北少數民族建立的地方政權。但是,正如很多人把“句麗”兩字念錯一樣,我國對高句麗的認識較淺,學者的研究并不充分。
集安有鐵路與朝鮮相通,中國軍隊當年從這里入朝。
丹東:美麗的鴨綠江。
目前,長白山一線正在建設高速公路,而眼下,只有到了通化才有高速公路,這是鶴崗到大連的高速,目前從南到北,只修到通化。有了高速公路,車速就快多了,不知不覺就到了丹東。
通化到丹東的高速公路很棒。
2天前,我們在琿春,身處中朝兩國交界處的最北端,而眼下,我們來到了最南端,這兩地之間的直線距離572公里,可行車距離差不多是900公里。
鴨綠江兩岸鋪設著兩國的鐵網。
鴨綠江與黑龍江不同,它沒有明確的國境線,只要不登岸就行。
一位朝鮮農婦蹲在地頭,遙望著中國。
來過數次丹東,感覺這里很值得悠閑幾天,度個假。如果只是來去匆匆地游覽一下,有負這一片青山秀水。從市區出發,沿著鴨綠江往上走,沿江時有一些農家院、餐館,到了河口,餐館與旅館就更多了。我覺得,沿江這一帶,尤其是河口,景色最美,太值得住上幾天了——每天要一鍋柴鍋燉,擺在涼亭里,再來幾瓶冰鎮啤酒,腳下是清澈的江水,周圍是翠綠的柳樹,對面是靜謐的朝鮮。怎么樣,很享受吧?
柴鍋燉是這一帶的拿手好戲。
一鍋魚,再加上雞、肉、菜等,一桌夠10人吃的農家宴,收費400元。
丹東市區的景色,主要是鴨綠江畔的大橋,橋有2座,一座因為在朝鮮戰爭時,被美軍飛機炸塌了,故稱斷橋,現在辟為景點,游人可以一直走到斷裂處。這座橋是清末時日本人修建的,中間有一段橋梁可以旋轉90度,以方便大型船只通過。
這是鴨綠江上的第一座鐵橋,清末時由日本修筑。
從歷史照片可以看出,這橋能夠旋轉90度,以方便船只通過。
朝鮮戰爭期間,該橋被美軍炸斷。
游人可以走到橋梁的斷裂處,此處距離朝鮮已經很近了。
另一座橋誕生于1943年,同樣是日本人修建的,這橋現在被稱為中朝友誼橋,1950年,中國軍隊就是從這里,以及集安和河口,兵分三路跨過鴨綠江,支援朝鮮。
1943年,日本人在此修建了第二座橋。
當年,新橋走火車,老橋走汽車。
如今,老橋成為旅游景點,新橋走火車和汽車。
1943年的鐵橋依舊在使用中,前往平壤的火車,過境的汽車,都是從這座橋上通過。沿著江邊,到處都是招徠跨國旅游的人,每天早上,朝鮮那邊開過數輛大客車,接上游客到對面的新義州,轉一圈,吃個午飯,黃昏時再給送回來,價格不便宜,據說得七八百元。
站在橋上,兩岸景色同時收入眼中。
江邊,不僅有游船可以游江,還有不少人兜售過境一日游。
60多年前,中國軍隊從丹東、河口、集寧三個地方跨過鴨綠江。
江邊,豎立著界碑。
出租朝鮮族服裝的生意還真不錯。
沿江的有些地方,城市被防洪墻保護起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