瀘沽湖與摩梭人
都知道中國有56個民族,可實際上,在20世紀50年代人口普查時,報上來的民族有400多個,經過不斷整合,到了1979年,確認了基諾族之后,中國官方才確認出56個民族。可是, 這里面沒有生活在瀘沽湖畔的摩梭人。據說,50年代的政府文件中,曾承認“摩梭族”,可后來進行民族整合時,將云南境內的摩梭人并入納西族,將四川境內的摩梭人并入蒙古族。摩梭人為此多次反應情況,到了1990年,政府將其定義為“摩梭人”,而不是“摩梭族”。
摩梭人被外界關注,大概始自約瑟夫·洛克。1995年,我第一次到瀘沽湖時,乘坐豬槽船游蕩于湖中,劃船的摩梭女把我帶到一個小島,說這里曾有一座玻璃建筑,是當地土司為一個叫洛克的外國人修建的,那個外國人與土司是好朋友,他在這島上住了很多年。幾句簡單的介紹,使我感到很驚訝,來到麗江細細打探,才知道確有其事,洛克更多的停留,恰恰是麗江,他在這兒,潛心研究了東巴文化,他的作品,開始是發表在雜志中,而后是專著。致力于宣傳納西古樂的宣科先生,還向我展示了幾張洛克的照片,其中有一張,我至今難忘:背景是雪山,腳下是草地,鋪著桌布的餐臺上,擺著高腳杯和餐盤,洛克著裝整齊,坐在桌前享受著野餐的快樂。也許是受到了這張照片的影響,從那時候開始,我的每次野餐都是裝備齊全,不管前往何處,行李中都會有餐桌、餐椅、臺布以及全套的餐具。事實上,我對食物本身并不講究,我更在意的是環境。
洛克是個奧地利人,幼時非常貧窮,四處流浪,移民美國后,通過自學,進入夏威夷大學成為植物學教授,并建立了植物標本館。2009年,夏威夷大學將這個館命名為洛克館,以示紀念。從38歲開始,洛克數次來華,前期是受美國農業部的派遣和《國家地理》雜志的資助,到云南進行標本搜集和文章撰寫。正是由于大量文章和圖片在雜志上的發表,才使得詹姆斯·希爾頓產生創作靈感,寫出了《消失的地平線》,創造出香格里拉。
在旅行過程中,洛克被滇西北的民族文化所吸引,但他所渴望的研究,與《國家地理》雜志的商業需求并不吻合,于是,洛克變賣了所有家產,回到滇西北,全心投入了自費研究,1949年,洛克被迫離開中國,此時,他已經先后在中國停留了27年。據說,洛克病重住院期間,給友人寫信說:“如果一切順利的話,我會重返麗江完成我的工作~~我寧愿死在那
風景優美的山上,也不愿孤獨地呆在四面白壁的病房里,等待上帝的召喚。”
遺憾的是,在那個年代,洛克沒能回到他魂牽夢縈的滇西北,而是在1962年12月5日,孤獨地走完了他的人生之旅。他的墓碑上刻著:“約瑟夫·F·洛克博士,植物學家、探險家”。今天的滇西北和川西,享受著旅游業帶來的滾滾紅利,我覺得,應該認認真真地感謝洛克,沒有他,這個地區的知名度也許會低很多,尤其是很可能不會有“香格里拉”。
與我第一次來到瀘沽湖的分外恬靜不同,今天的瀘沽湖已經是熱鬧非凡,環湖一周,大小客棧隨處可見,密度之高,很令我驚訝。不過,這些客棧幾乎都是外地來的商人經營,昔日住在摩梭人家中的感受,徹底找不到了。
摩梭人備受關注的原因之一,是他們沒有固定的婚姻關系,而是采用走婚制,孩子跟隨母親,家中地位最高的人,是老祖母。事實上,這種“只知其母”的社會,就是數千年前人類曾經歷過的母系氏族時代,不知什么原因,摩梭人始終將其保留。20年前的那次瀘沽湖之旅,晚上參加了毫無商業色彩的篝火晚會,一位懂漢語的小伙子向我介紹,男女雙方一邊舞蹈,一邊物色著自己滿意的異性,如果有,夜深之后,男方會前往女方家中,次日天亮前才離去。滿意的話,第二天還會再來,否則就另覓佳人。我始終無法核實這說法的真實性,但我估計,在90年代后期那幾年,這種說法被廣泛傳播,引起了一些人的極大興趣。事實上,據另一位摩梭人介紹,他們并非如此混亂,不少人,終生只有一位“阿夏”。即使更換,也會首先與前一位“阿夏”終結關系之后才能進行。
看來,把摩梭人的這種習俗,理解成朝三暮四、見異思遷,是不正確的。
一位摩梭男子
高原姑蘇展奇景
江蘇省的蘇州,又名姑蘇,以小橋流水著稱。白居易任職蘇州期間,曾寫下“綠浪東西南北水,紅欄三百九十橋”。通常的觀點認為,這番水鄉
風景,只會出現在江南,然而,在滇西北的麗江,居然也有個水鄉小鎮,它叫大研鎮,也就是麗江。1995年,我第一次來到這里之后,產生了與洛克一樣的感受,在以后的幾年,連續不斷來到這一帶,并讀到了《消失的地平線》,后來,我把一篇游記起名為《高原姑蘇展奇景 香格里拉覓仙境》。
麗江的土司在明朝初年,曾前往
南京拜見朱元璋,并得到了冊封,回來后,他仿照蘇州,引來玉龍雪山的水,修建了水城:大研鎮。夜深人靜之時,水閘落下,河水涌上道路,沿著大大小小的街巷,一路南流,并回歸到河道中,由此,將街道沖洗的干干凈凈,太陽升起時,石板在
陽光照耀下,閃閃發光,濕潤的空氣格外清新。
眾所周知,中國的所有城都是有城墻的,但大研鎮卻沒有,因為這位土司姓木,如果修建城墻,就成了“困”,不
吉利。據說,在歷史上,納西族的貴族都姓木,平民都姓和,當然,現在調過來了,有位姓和的納西族人,還當過云南省的省長呢。
納西族婦女的服飾很有特色,背后的裝飾名為“披星戴月”,原來,納西族的女性責任重大,每日從早到晚、里里外外,忙個不停,而男人們主要有7件事情要做:琴、棋、書、畫、詩、酒、花。不要以為麗江地處滇西北高原,很偏僻,很落后,這里的東邊是漢人區域,西邊是藏人區域,東西之間源源不斷的商業往來,成為了納西族人的財源。事實上,納西族人的文化水平,還是非常高的。他們把唐朝的宮廷音樂、中原的洞經音樂,完整地保留到今朝,名為納西古樂。
如今的大研鎮,水流依舊、小橋依舊,多了N多客棧、餐館、酒吧、店鋪,少了納西族人。據說,大研鎮的房屋幾乎都被出租了,成為了商業用途,那么,納西族人去哪了?
在大研鎮逛了幾圈,游客們穿著各種民族服飾游逛、拍照,唯獨沒見到納西族的服飾。直到天黑,在大石橋旁邊,才見到一位。真不容易。
不過,在大研鎮里的感受還是很棒的。小溪畔座位最為舒服,休閑是這里的主題詞,唯一無需擔憂的是時間。在這里,時間是凝固的。
逛了一天,回到客棧,正在寫稿,旁邊一位貌美的女孩坐在花前月下打電話,聲音隱隱傳來:來了好幾天,也沒找到艷遇。。。。。。
我的“艷遇”已經找到了,就是這座雖然已經商業化,但依舊魅力十足的古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