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泰國自駕車轉了幾天,觀察了一些當地的交通問題,獲得6大感受。其中最主要的,是規矩。“沒規矩難成方圓”這句話,恐怕盡人皆知。但在交通活動中,忽視規矩的人、不守規矩的人,實在不少。僅在這一點上,泰國完全有資格成為中華之榜樣。
感受之一:普遍守規矩。
第一次去泰國,是20年前的事兒,當時曼谷留給我的最深印象,是嚴重堵車。有天傍晚應邀去吃飯,走半米停一下地慢慢蹭,從駐地到餐館耗時1.5小時,深夜往回走,居然只用了15分鐘。堵車之嚴重,由此可見。記得當地朋友曾說,曼谷正打算修建地鐵,估計以后就不會這樣了。
后來曼谷果真有了地鐵與輕軌,但擁堵似乎并未好轉。不管是市區外圍的環城高速路,還是市區內部的主干道,擁堵依舊是常態。至于進出市區的主干道,更是堵得水泄不通。這情景,與我國很多城市,如出一轍。
但是,泰國與我國不大一樣的地方是,這里的駕車人,普遍守規矩。至少在我看到的范圍內,沒有目睹到隨心所欲,而這種隨心所欲,在咱們的許多地方,都很常見。
在一個路口,左轉彎車很多,放行時間又短,所以排了一大溜。我跟著前面這輛雅力士(我國后改名為致炫),一步步往前挪,過了好久才接近路口。每次直行綠燈時,鄰車道內的直行車們,飛奔而去。但我注意到,沒有一輛左轉彎的車,投機取巧,從直行道跑到前面排在第一個兒。而類似事情在咱們這兒會如何呢?僅就我親眼所見的北京而言,加塞的人,時常可見。
還有一次,交通嚴重受阻(事后得知是一起事故導致),眾車輛排成一隊,默默地等候著,偶爾往前走幾米,隨后又是長時間地停頓。在長達1個多小時的等候中,我沒看見一輛車走逆行往前鉆——盡管對向車道空空如也。
如果說是因為道路狹窄,走逆行往前加塞不容易,在蘇梅島渡口處,地勢開闊,且并無標線,但數十輛車自覺地排成一字長龍,等候進港。我跟在這輛貨車后面,排了2個多小時,沒見到有車輛溜過去插隊。
感受之二:路權意識深入人心。
維系交通秩序的基礎,第一是是路權,第二是管理。泰國如何管理的,我不知道,無從談起,但從表象上看,走了千余公里,只看到個位數的探頭——與我國探頭多如牛毛,形成巨大反差。
雖然探頭極少,可駕駛者們——無論是汽車還是摩托車的駕駛者,都挺守規矩。比如,下圖中處于轉彎狀態的白色豐田車,規規矩矩地停在它該停的地方,等候著直行車通過。我注意觀察了一下,盡管直行車道里車并不多,間距很大,但白車依舊等了好一陣,直到路口那邊沒有直行車過來,才起步。
曼谷郊外的公路上(相當于我國的國道),隔不遠就有一個路口,時常有車輛轉彎或橫穿公路,但公路上的車輛個個油門到底,全速飛奔,經過路口時,即使有車,直行車們也不會鳴笛,更不會閃大燈或減速,因為大家都很守規矩——直行車有優先權。
遵守規矩,不僅體現在汽車駕駛者,同樣體現在摩托車駕駛者。
比如,下圖中的那位騎車人,老老實實地停在車道外,等候直行車通行。身后的幾輛汽車,也同樣四平八穩地等候著——轉彎車讓直行車,直行車有優先權,這就是路權中的優先權。這些規矩,看來在泰國已經深入人心。反觀我國,轉彎車在直行車面前,通常是能搶就搶。至于摩托車以及電動自行車,拼死爭搶的現象,更為常見。
順序駕駛,在泰國也很常見。拍下圖時,前面的車輛走得很慢,幾公里之后,路變成2車道,眾車輛才加速離去,原來前面有輛慢車。而在這之前,雖然對向車道里的車并不多,但我沒看到有人走逆行超車。
順便說一句,泰國與許多西方國家一樣,在路上很少聽見汽車鳴笛。
如果據此認定泰國人素質很高,我看也未必。泰國是個佛教國家沒錯,但不守規矩的人也不是沒有。比如,在曼谷市中心一個路口,有數位行人看到沒車,便不顧紅燈,徑直而去。所以,我猜測,駕駛者們普遍守規矩,是嚴格管理的結果。
這些年來,我多次撰文呼吁大家注重路權。理由很簡單,只有路權被廣泛遵守,秩序才會好,受益者是每個人。車多不怕,怕的是混亂。世界上有很多國家車流稠密,但繁而不亂。遺憾的是,路權意識在我國并不受重視——比如,網上有段視頻,岔路上的一輛車,不顧主路車來車往,強行闖入,結果撞車。這段視頻的下面,有很多留言譴責主路車輛,為何不減速。可見,路權被忽視到了何種地步。
所以,我國的街道上,總給人一種亂七八糟的感覺。無論你是駕駛者還是行人,都得隨時提防,因為,行人、自行車、摩托車或汽車,隨時隨地都有可能從任何一個角落突然殺到你的面前。
感受之三:老車很常見。
在泰國街頭,經常能看見很老的車型,比如下圖這輛,很可能是第4代思域,而眼下市場上銷售的思域,已經是第10代了。
第4代思域誕生于1987年,1991年換代。按1991年計算,這輛車或許已經使用26年(僅為猜測)。
看到這輛微面,立即想起天津大發,1984年從日本引進,曾大批量用于城市出租車。聽說天津最后在2002年將其停產,認為太落伍,可泰國這邊用得好好的。
甲殼蟲從1939年面世,一直生產到20世紀80年代,德國本土雖然在70年代就已經停產,但轉移到南美洲的生產線始終運轉,并返銷歐洲。直到高爾夫誕生,才逐步將甲殼蟲取代。
在曼谷街頭看到的這輛甲殼蟲,成色很好,不知道是哪年的產品。
這樣的內飾,應該是40年前的風格。這車擱在中國,還能暢通無阻嗎?
與甲殼蟲同樣具有悠久歷史的,是大眾面包車,雖然年事已高,但這輛車依舊完好如初。
泰國并非老車遍地,許多最新款的車型照樣隨處可見。比如這輛日產的JUKE,是個很時尚的小型SUV,造型很乖巧。
動力則有1.6、1.6T、柴油以及混合動力等。
據說,這車在歐洲很受歡迎,銷量不錯。
事實上,泰國既有追逐潮流的車,也有年逾古稀的車,據此看來,他們似乎不會因為環境保護,通過限制暗逼車主放棄自己的財產。
感受之四:實用主義至上。
說到皮卡,很多人會立即想到美國,事實上,泰國皮卡數量之巨,恐怕不輸美國。在公路服務區,我剛把車剛停好,便看到兩輛皮卡駛來,一左一右,停在我車的旁邊。
后來把車開上渡輪去蘇梅島,船上有50多輛小車,三分之二以上是皮卡。
使用皮卡時,比較麻煩的事兒是物品放在貨斗里,是敞開的。但在泰國,看到很多次這樣的情景,他們為貨斗加了個蓋子,蓋子關上后,貨斗的尾板無法打開,充分保證了安全。
無論搞經營,還是做服務,皮卡用武之地超多。即使自己玩,它的越野性能也超越許多SUV。也許正是因為它的諸多亮點,最近1年來,我國對皮卡逐漸升溫,一些省份已經解禁限制政策。但是,F150之類的皮卡,在我國注定只是極少數玩家的超級玩具,更有市場的,應該是這類售價便宜些的皮卡。別忘了,世界上數款經典車型,無一例外,前提都是售價低廉。
當然,我國皮卡要求在車身上噴字,估計會打消一部分人購買皮卡的欲望。
感受之五:停車有技術。
曼谷街頭,車輛密度似乎不亞于北京。到處都是車,每條街上都排的滿滿當當。車輛如此之多,停車自然不輕松。我在不止一條街道上看到,停車居然排成兩列。不知道里面的車要出來的話,是不是得先找管理員給車主打電話挪車——但玻璃下面并沒有看到電話號碼。
車多,停放時自然要排的緊密一些。在街上看到這樣一幕:一輛飛度的車頭,距離前車尾部大概只有不足20厘米。
而它的尾部,與后面的凱美瑞,幾乎貼在了一起。
也就是說,這輛飛度如果要離開,只能依靠最多20厘米的間距,反復上下。這需要相當的駕駛技術。事實上,在歐洲,類似場面同樣很普遍。有一次在意大利,親眼目睹一位寶馬駕駛者在極為狹窄的地方停車,在與前車、后車均輕輕接觸之后,才勉強把車塞進去。這要是擱在咱們這兒,恐怕有人會舍不得。
感受之六:真干凈。
從曼谷租了一輛日產陽光,開到蘇梅島,再原路返回。1700公里,途中遇到2次下雨,但到了最后一天,車子依舊基本保持整潔。
因為當時正在下雨,車身上水珠點點,但一點也不臟。看到此景,頗為感慨——在我的家鄉北京,洗車之后過20分鐘,表面就已經一層細灰,如果下了一場雨,車身上將慘不忍睹。
有人會說,北京在歷史上一直就很臟,灰塵很大,娘胎里帶來的,沒辦法。可云南呢?西雙版納距離泰國清邁只有幾百公里,不僅氣候相似,歷史上還曾屬于同一地區,可我幾次駕車到版納,只要經過一場雨,車就變成泥猴兒。
說了一大堆贊美之詞,并不是想說泰國有多么完美。任何一個國家都有長處,都有不足。但是,社會秩序、社會公德、社會環境,是任何一個有擔當的政府,都應該努力做好的項目。泰國顯然算不上先進國家,但它在這些最基本的方面,確實比咱們做的好。值得咱們學。
星爺—汽車使用愛好者、汽車媒體評論人。1988年開始駕車周游列省,至今不輟;2001年開始為媒體做汽車評測,閱車無數。
星爺從不單純迷信汽車品牌,更不盲目崇拜汽車動力,秉承汽車是工具的簡單思想,把汽車的功能發揮到極致。物盡其用是星爺最大追求。《星爺說車》實乃休閑茶館,汽車生活,駕駛心得、旅行感受,凡與車相關的話題,都將在“茶館”與大家分享。
點擊下圖即可進入《星爺說車》專欄。
63.36萬
8.72萬
4.91萬
31.63萬
31.54萬
0.14萬
0.13萬
0.11萬
0.11萬
0.1萬
0.09萬
0.05萬
0.03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