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車訊網 報道】離開比利時,兄弟連馬不停蹄,直奔阿爾薩斯,在歷經最后一次巡邏任務,外加蒙騙上級之后,終于進入德國。按照這段經歷,我駕車從比利時出發,途經盧森堡、法國,最終也來到德國。
兄弟連在阿登戰役(也叫突出部戰役)中,剛剛完成作戰任務,就被派往幾百公里之外的阿爾薩斯。這是因為,希特勒為了搶救阿登戰役中被包圍的德軍,在阿爾薩斯發動佯攻,艾森豪威爾派101空降師前去增援。
阿爾薩斯在法國的東北部,屬于大東部大區,與盧森堡、德國和瑞士交界,區首府是斯特拉斯堡,市區里有許多著名的建筑,比如大教堂、小法蘭西,等等。這個地區在歷史上屬于神圣羅馬帝國,17世紀劃歸法國,然后又歸普魯士,一戰后回到法國,二戰時屬于德國,戰后被法國拿回。當地的房屋,多為德式,據說至今還有居民說德語。
從比利時到阿爾薩斯,最近的路是穿越盧森堡,全程240公里,但兄弟連走的是法國,估計400多公里,歷時4天,而我只用了4個小時。
兄弟連于1月20日抵達阿爾薩斯,頭兩周作為預備隊,從2月5日開始,駐守阿格諾鎮,它位于斯特拉斯堡的北邊,相距30公里。
根據小說《兄弟連》描述,阿格諾市區中部,有條運河,將市區一分為二。我在現場看到,這條河在市區東側的一段還在,到了市區中間,就消失了。而且,水位相當低,水面很窄。
運河里的水,是從莫德爾河里分出來的。莫德爾河從西往東,在阿格諾的北邊,兜了小半圈,構成半個環形。小說《兄弟連》里記載,兄弟連駐守在莫德爾河與運河的分叉處,河水寬度在30-100米之間。
我沿著莫德爾河走了一個來回,在市區東側與西側,各看到一個與運河的分叉點,但周圍沒有任何建筑。此外,河水寬度大致在30-50米。也就是說,與書中的描寫不一樣。
唯有市區西北一帶,河的兩岸,都有房屋。這個畫面,才與小說《兄弟連》里的描述,比較接近。書中說,德軍占據北岸房屋,盟軍占據南岸房屋。
兄弟連從2月5日起駐守阿格諾,直到2月20日,總共15天,這期間發生的最主要的一件事兒,是團部命令溫特斯派人渡河抓“舌頭”,溫特斯把任務交給兄弟連,連里有位剛從西點軍校畢業的瓊斯少尉,初上前線,心氣挺高,積極要求參加,溫特斯考慮到他沒有實戰經驗,讓他以觀察員的身份隨行。
2月14日夜里,小分隊用橡皮艇悄悄過河,潛入德軍哨所,抓了2個俘虜,任務順利完成。
團長辛克上校很滿意,拎著一瓶威士忌來到前線,讓兄弟連再去一次。此時月光明亮,溫特斯認為容易暴露,沒必要做無謂的犧牲。于是他私下告訴大家,團長喝酒后會馬上睡覺,第二天早上向他報告說過了河,但沒捉到活口,就行了。
上級心血來潮,想一出是一出,絲毫不考慮實際情況,更不顧及下屬的感受,這種事兒,在任何一個地方,恐怕都不罕見。團隊中能有溫特斯這樣的中層,實乃基層之福音。
溫特斯在兄弟連深得人心,原因之一,是他發自真心地關愛這些弟兄們。后來他們到了奧地利,肉食不足,溫特斯自己跑到山上打獵,希望以此給大家改善伙食,結果差點墜崖。
兄弟連在阿格諾期間,任務是守住防線,具體的工作,一是小分隊巡邏,二是充當炮兵觀察哨。事實上,他們白天只能躲在屋里,因為狙擊手隨時都有可能射擊,甚至還有迫擊炮的轟炸。
阿格諾市區范圍不大,城里古色古香,中世紀的教堂,以及騎士塔、漁夫塔、噴泉等古跡,都值得一看。
離開阿格諾,往北走了幾公里,來到哈敦村,路上有個紀念碑——二戰期間,德軍21裝甲師曾駐守在這一帶,與美軍79師313團在哈敦村附近作戰,德軍獲勝。
德軍的一位中校,安排手下在村里的教堂,用風琴演奏巴赫的《一切感謝上帝》。1991年,溫特斯與那位中校一起故地重游,在教堂里,又一次演奏了那首曲子。
哈敦村旁邊有座紀念館,出村后往北,路邊還有個戰地遺址——從外觀看,有點兒像馬奇諾防線的建筑。遺憾的是,那天恰逢當地的一個公共假日,它們都沒開門。
E連撤離阿格諾后,于2月23日乘火車返回法國默爾默隆休整,一直呆到4月2日。在這期間,溫特斯的軍銜從上尉晉升至少校,同時升任營長。這是溫特斯的最高軍銜與職務。因為二戰結束后,他就退伍了。朝鮮戰爭期間,溫特斯曾奉命回到軍隊,在新澤西州的一個營地里負責培訓,但只干了個把月,上級說非志愿人員可以退出,溫特斯選擇回家,買了個農場,過著平淡的生活,直至2011年去世。
兄弟連在法國休整時,靠近軍需倉庫,他們才弄明白為何在前線總是缺少補給——物資從美國用船運來,每過一道手,都會被扒皮。比如,負責卸貨的營,先拿走一部分,負責運輸的營,再拿走一部分,到了部隊,師里的軍需官、團里和營里的軍需參謀,又挑走最好的東西,到了連隊,只剩下最普通的干糧和最差的香煙了。
4月2日,兄弟連被派往萊茵河沿線的魯爾礦區一帶布防。這是兄弟連首次進入德國。不過,他們在這兒呆了沒幾天,河對岸的32萬德軍投降,兄弟連奉命往東,途經曼海姆、海德堡、斯圖加特、烏爾姆等地,最終目標是希特勒的大本營——鷹巢。
按照兄弟連的路線,我也駕車進入德國——在申根區旅行,最大的好處是省事,第一是只需辦一個簽證,就能跑一大堆國家;第二是每個國家的邊界,進出隨意,不像我每次去天津,回家時都得在檢查站排會兒隊。
兄弟連于4月22日,乘火車出發,首先來到萊茵河畔的路德維希港,在這兒轉乘水陸兩用車,繼續前行。
路德維希港是萊茵河上的第二大港,同時也是座城市。河對岸,是另一座城市:曼海姆。
曼海姆位于萊茵河與內卡河的匯合處,是德國歷史上一座挺有名的城市,市中心有座選帝侯宮,如今是曼海姆大學。
選帝侯宮的附近,是城市中心廣場,廣場正中有座水塔,造型挺別致。老市區里的街道,猶如我國歷史上的古都,采用棋盤格局。主干道中間的綠化帶上,還有個奔馳一號的模型。提醒人們,世界上第一輛自行車和第一輛汽車,都是在這兒發明出來的。
世界上第一輛汽車——準確說,世界上第一輛以內燃機為動力的四輪車,是卡爾·奔馳發明的,地點在曼海姆市區東側11公里處的拉登堡。卡爾·奔馳故居保護的挺好,但我去時沒開放,只能看看外觀。故居旁邊有一大片綠地,里面有座世界上最早的車庫。
卡爾·奔馳在家里發明汽車后,在西側不足2公里的地方,建起實驗室和工廠,這地方如今是卡爾·奔馳汽車博物館(Auto Museum Dr.Carl Benz),售票開放。
與斯圖加特奔馳博物館的氣勢恢宏、設施先進相比,這座博物館,更像個工作室,充滿機械氣息,作為汽車愛好者,應該去看。
我在曼海姆呆了很長時間。先在市區逛了好一陣,接著來到拉登堡,在奔馳博物館很仔細地看了3個多小時,出門后,在卡爾·奔馳故居對面,無意中發現這是個極為優美的小鎮,干脆不走了,住一宿,好好享受一把。
這就是我的旅行特點——不需要路書、不需要攻略。出發前,根據自己的興趣,有個大致的想法,比如想看那幾個重點,就足夠了。至于具體哪一天走到什么地方,不一定,看心情,當地留給我的印象好,就停下來住一宿,否則立馬接著走。隨心所欲。
拉登堡之后11公里,是海德堡。它跟曼海姆一樣,也在內卡河的沿岸,如果不開車,弄條小船,估計更有樂兒。
海德堡是德國文化名城,城里的海德堡大學1386年就出現了,16世紀時,這里是歐洲科學文化的中心。古城里有條1.6公里長的主街,街的最東頭兒,是集市廣場,廣場北端是座城門,同時也是石橋的橋頭堡。
廣場南端山坡上,是始建于13世紀的城堡,歷史上曾是選帝侯的宮殿。總之,海德堡游覽內容不少,如果第一次來,至少應該住一宿。
兄弟連經過海德堡時,一位叫韋伯斯特的戰士對它特別迷戀,他寫到:“當我們看到所有沒被破壞的橋和供游人散步的漂亮沙灘時,當我們看到那些安然自得的平民在陽光下漫步時,我真想永遠留下來不走了。郁郁蔥蔥的青山、溫暖的陽光、靜靜的迷人的河水、香醇愉悅的空氣——海德堡向人們展示了一幅天堂畫卷。”
離開海德堡,往南100公里,快到斯圖加特時,首先經過路德維希堡。這里有座古老的王宮,模仿凡爾賽宮的樣式,是歐洲保存最完整的巴洛克式宮殿園林。王宮周邊是城市,整座城市圍著王宮,街道特別整齊,如今依然保持著歷史的原貌。
路德維希堡往南15公里,是斯圖加特。這里雖然也有古代的王宮,還有黑格爾的故居,但對我來說,更為主要的,是奔馳博物館。我曾專門寫過一篇游記,如果您有興趣,點擊下圖,就能直接進入。
兄弟連肯定沒去奔馳博物館,更吸引他們的,是沿途的美景。對此,韋伯斯特描述道,從頭至尾“我們一直驚異于德國令人嘆為觀止的美麗。正如一位作家在《紐約客》中說的那樣,這樣的國家給了德國人,真是一種令人遺憾的浪費。”
事實上,德國人給兄弟連留下的印象挺不錯。據小說《兄弟連》講述,美國大兵在二戰期間,對遇到的外國人的大致看法是:阿拉伯人是卑鄙的小人、說謊者、賊,并且骯臟、丑陋,無一可取之處;意大利人愛撒謊,是小偷,并且邋遢,怪異,他們有許多長處,但永遠不值得信任;法國的鄉下人老是愁眉不展、反應遲鈍且忘恩負義;而巴黎人則貪婪、狼狽,他們誰都騙,不管德國人還是美國人;英國人勇敢,機敏,優雅,但保守、沉悶。與之相比,荷蘭人不管哪一方面都是完美的。
然而,當他們進入德國,許多美國大兵發現,最喜歡、最愿意與之相處的,竟然是德國人——整潔、勤奮、守紀律、有教養。比如,德國人將抽水馬桶和柔軟的白色衛生紙視為生活必需品,這個習慣與美國是一樣的。
韋伯斯特在給父母的信中寫道:“迄今為止我對德國人的印象是整潔,辦事高效,遵紀守法,”他們是經常上教堂做禮拜的信徒。“在德國,每個人都出門勞動,把士兵在野地里挖的戰壕填平,不像法國人連一根手指頭都懶得動。比起英國人和法國人,德國人更干凈,更進步,更有進取心。”
下面這張照片,是我在路上,經過一座小鎮時,隨手拍的一戶居民的院子。
兄弟連的車隊,走的比較慢,而且,每天到了下午3點,就會停下來駐扎。每次駐扎,都會物色最好的房子,然后敲開門,叫住在里面的德國人在5分鐘內離開,給美軍騰地兒。
4月29日,當他們走到一個叫布赫洛厄的城市時,駐扎下來,此處再往東60公里,是慕尼黑。
就在這一天,他們在城外的樹林中,發現了一座集中營。后來得知,在布赫洛厄開始,往東到蘭茨貝格,美軍共發現6個集中營(我在另一個資料里看到的數字是11個)。這些集中營,與慕尼黑北側的達豪集中營不同,它的主要功能不是屠殺,而是勞動,為德軍生產各種軍需用品,故稱“勞動營”。
如今,這些集中營所在的的地方,有些屬于軍方,不對外。我轉了好幾圈,終于找到一座可以隨意參觀的。它在公路旁邊的樹林中,即使從旁邊過,如果沒注意看路旁的牌子,都有可能不知道它的存在。
把車停下,沿著小路往林中走,不一會兒,鐵絲網出現了。這情景,跟電視劇《兄弟連》第9集里的畫面,非常相似。
集中營的規模并不大,還保留著幾棟拱頂式的房屋,當年關押在這兒的犯人們,就住在里面。
盡管它只是勞動營,但仍然可以看到法西斯犯下的滔天罪行——在上千個犯人中,四分之三瀕臨餓死,集中營里還堆著幾百具只剩骨架的尸體。
101空降師的師長泰勒上將目睹后,極為憤怒,他立刻下達戒嚴令,命令所有14歲到80歲的居民,都要到集中營里清理、掩埋尸體。
溫特斯在回憶錄里寫道:“我至今仍記得那些饑餓和神智不清的人。當我們從鎖著鐵鏈的圍墻里看他們時,他們垂下了眼簾、低下了頭,就像被毆打和虐待的狗那樣戰戰兢兢,那種難以描繪的感覺讓我永生難忘。這一幕給我的心帶來了巨大的沖擊。我不禁暗暗對自己說,‘現在我才明白為什么我會在這兒了。’”
兄弟連在布赫洛厄停留了兩宿,然后繼續往東走。布赫洛厄東邊14公里處,是蘭茨貝格,這是一座位于萊希河畔的城市,老市區在東岸的高地上。
蘭茨貝格在歷史上有座監獄,希特勒曾在這兒坐過牢——他出生于奧地利布勞瑙(Braunau),原本想當畫家,可惜沒被維也納藝術學院錄取,一戰時參軍,獲得過勛章,軍銜下士。戰后,被軍方派去調查“德國工人黨”,一來二去,他竟然成了這個黨的領袖,并將其重組為國家社會主義德國工人黨,也就是納粹黨,該黨一度被政府查封,希特勒因此入獄。
出獄后,希特勒參加競選,先是總理,然后是元首,這一階段,他把德國發展的挺不錯,尤其是民生,因而獲得廣泛支持,可惜再往后,個人野心極具膨脹,非要發動戰爭,從此走上不歸路。
與本文有關的電視劇《兄弟連》劇情簡介轉載:
第8集:最后巡邏。
E連來到阿爾薩斯地區的阿格諾鎮。一天,他們奉命派出巡邏隊,夜間渡河抓“舌頭”。剛從西點軍校畢業的瓊斯少尉,很想接受這個任務,但溫特斯只允許他以觀察員的身份隨軍。任務最終完成了,但也犧牲了一名戰士。
第9集:為何而戰。
E連終于進入德國,而且風平浪靜,沒有遇到什么阻礙。正當他們松了一口氣時,在森林中,發現了一座納粹集中營,里面的慘狀令人憤怒。泰勒將軍下令戒嚴,全鎮居民到集中營清理尸體。
下篇游記:尋訪兄弟連足跡之五:德國、奧地利篇(6月14日發布)。
離開集中營,兄弟連奉命前去占領希特勒的大本營:貝希特斯加登。兄弟連的弟兄們,站在鷹巢,享受了一把獲勝的快樂。